标签归档 遥感农业

通过时雨塑胶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基因农业网(孙滔,权泽尚)报道,如今,在国内农业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控制,对于种子、化肥、农药、收获,每个环节都有很好的技术作支撑,唯独天气没办法控制。人们希望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知道天气变化,然后制订针对性措施,将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通过卫星影像、气象数据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数据化的决策支持。此类技术在美国应用较广,在中国则面临着从小农到规模化,再到数据化的过程,加上国内农田比较破碎,对农田级别的农业卫星遥感、卫星数据的处理,还有很多挑战。

农业大数据的需求几多?我们采访了国内少有的遥感卫星大数据公司——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格”)的产品副总裁顾竹。

顾竹告诉基因农业网,佳格的合作伙伴主要是企业农场,尤其是千亩规模以上的企业。原因有几点,第一,传统的农户通常依靠经验,而对于农业企业来说,他们对数据的渴求度非常强烈。第二,企业的管理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尤其是在管理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公司时,减少成本、提高收益、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目前佳格的业务范围涉及新疆、东北、内蒙、华东和华南地区。主要涉及的粮食作物包含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果类,其中水稻、马铃薯比较多。客户也比较关心马铃薯的病害、降雨量、温度,以及水稻、玉米的病害、积温。

顾竹说,市场推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就目前市场而言,对农业大数据的需求很大,而且是刚需。管理上千亩的农田,就必须实现数据化,信息化。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比如说,有的客户流转过来的地很多,但是具体地在哪里、地块有多大都是问题。如果要具体测量,人力物力花费太大,卫星数据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在手机终端可视化展现,将对管理大有裨益。此外,地块的属性、历史种植情况、历史产量、土地等级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展示。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佳格的耘境农业管理系统还提供未来几天的温度、湿度、降雨情况,每天都会更新两次。当然,对于这些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不同作物的特点展示点不同、模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除了气象信息,管理者也很关心出苗、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卫星影像、无人机监测技术采集当前农田作物的生长情况,经过数据处理技术让这些信息可视化,可以直接用电脑查看作物的出苗率、长势(生长健康状况,有没有病虫害)等信息,并以此推荐什么时候收获最佳。这个更接近于美国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数字农业,这也是国内农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内比较成熟的生产集团,有资金、有人力、有物力、有技术,他们是可以做到农业数据化和信息化的。

数字农业的产品价格囊括两部分,一,平台系统初装费,提供和录入数据,包括田块数据、历史数据、气象数据。二,根据功能模块收费,包括灾害天气预警、历史产量、产量预估、农业综合管理等。

中国农业遥感大数据怎么做?

上图为无人机的自主航线规划和导航,结合飞机状态根据任务目标、危险区域、复杂地形、油耗等多种因素利用的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出最佳路径。

该系统主要用于喷洒农药,可根据地表情况喷洒,因为地表凹凸不平。为了防止有些低的地方喷洒不到,最终要以距离地面相对一致的高度进行喷洒。

通过时雨塑胶

农业遥感主要应用在那些方面(二)

(二) 农作物遥感估产方面在农作物估产方面,1989年-1995年期间,先后进行了黄淮海平原遥感小麦估产,京津冀地区小麦遥感估产、华北六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遥感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估产等研究。自1996年起,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监测及产量估测转为业务化试验运行阶段,这一工作的开展为全国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积累了经验和技术基础。1999年,在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成立了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1999年以来,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开展了全国冬小麦估产的业务化运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全国冬小麦估产的业务化运行目标,并正在开展全国性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遥感估产的业务化运行工作。

(三)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调查及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草原火灾、雪灾等监测系统已投入运行。从1995年开始,开展了利用NOAA卫星等资料进行黄淮海平原地区旱灾监测的业务化运行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1999年在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的领导和组织下,旱灾监测也由仅监测黄淮海平原地区扩展到全国冬小麦主产区。 从农业部门的实际应用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状况和演变趋势,提出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对策,是实现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及时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长势和产量,对于国家制订合理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有重要意义。农业部门在未来对遥感技术将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要求能在有云、雨、雪天都能获得遥感信息,实现全天候遥感探测;由于农作物、农事活动、生物等多在小尺度空间生存活动,因此要求空间分辨率较高;农事活动、特别是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和发育随时间变化较快,因此要求遥感的时间分辨率高,也就是说,要求经常获得遥感信息(至少1周或半个月获得一次信息);农业活动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要求定点、定位、定量,以满足精准农业比如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防治病虫害等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在农业资源动态监测方面,将要求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较短如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和相应的资源环境辅助决策信息。在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方面,将向着高精度、短周期、低成本方向进一步深入。

在灾害监测与评估方面将建成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化运行系统,使之具备定期发布灾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可以预料,21世纪初随着高中低轨道结合、大小微型卫星协同、高低精度分辨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网的形成,地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和空间定位精度的提高,遥感技术将在农业资源环境调查和动态监测、土地退化、节水农业、精准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的遥感长势监测与估产、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估、遥感对象的识别和信息提取等方面应用更加广泛。

通过时雨塑胶

农业遥感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一) 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

(1)1980年6月~1983年12月,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下,会同国家测绘局、林业部、农牧渔业部及有关的46个单位298名科技人员,”利用MSS卫片进行全国土地资源概查”。第一次利用美国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15个地类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填补了我国土地资源不清的空白。

(2)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八十年代中期,主要利用美国陆地卫星资料进行了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分级制图。各区制图比例尺不小于1∶50万,全国拼图后缩成1∶100万、1∶200万、1∶250万成果图,并制成1∶400万土壤侵蚀区划图。

(3) 中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研究。1989-1993年,在国家航天办的资助下,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

(4) 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1993-1996年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图像连续四年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遥感监测工作,其结果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护农业耕地提供了辅助决策依据。

(5)”八五”期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相比是一个很大进的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

(6)我国北方四省十年土地开发综合评价。1997-1998年,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对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监测了近十年(1986~1996)来的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农业生态环境变坏的趋势日益严重;耕地开垦有一定的盲目性,新开垦的耕地基础设施不足。这一结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为严格禁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提供了政策依据。

(7)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该项目是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于2000年设立并开展工作。该项目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技术先进、快速准确的中国草地退化和草畜动态平衡遥感监测系统。